陶渊明的一篇扛鼎之作,生动隽永,千年来一

朋友,您一定听说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不错,陶渊明的诗歌是家喻户晓,他的故事也几乎是妇孺皆知,每当我们读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以及“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都会被作者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而感动。下面介绍陶渊明的一篇扛鼎之作,生动隽永,千年来一直影响深远。《桃花源记》(节选)作者;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他是东晋末年的诗人,曾出仕为彭泽县令,不过才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抱孤念,却不愿追随流俗。他辞官后曾作《归去来兮辞》,表达自己对恬淡悠闲生活的向往。读者更喜欢他的杂诗,比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等等,都抒发了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这篇短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以及自由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虽然只是虚构的仙境,但由于虚景实写,仿佛煞有介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渔人在偶然间发现了一处世外仙境,桃花林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而且“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其中的住户也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不仅十分惊奇,而且大喜过望,盼望自己也能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过着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日子。全篇写景绚丽,妙笔生花,如信手拈来。作者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以及怡然自乐的生活,传神地勾勒了一幅田园生活图景。陶渊明仿佛去过这样的地方,不仅描写绘声绘色,而且展现了桃花源的无穷魅力。其中既有作者高超的习作技巧,也融入了陶渊明对梦想的大胆追求。渔人离开后再次寻觅桃花源时,却无从发现,留下了千古之谜,也“惹得诗人说到今”。作者其实不希望这美好被重新玷污,也不愿这块净土被尘世搅扰,正如苏轼所说,唯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如此构思精巧的故事,看似一个神话,更是人们的期望,所以让后世充满无限遐想和神往。读完《桃花源记》,很多人都感想颇多,梁启超评价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鲁迅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初唐的王绩是一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唐代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也十分敬仰,他也崇敬地说,“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诗仙李白更是羡慕陶渊明的诗酒风流,还赋诗说“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不仅如此,后世还有很多人或因落第而失意,或因宦途艰险而惆怅,都希望寻找一处类似桃花源的场所去隐居。中唐诗人白居易就在晚年信奉佛教,他曾写诗说,“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北宋大文豪苏轼一生命运多舛,更是希望有一处心安的归宿,他也曾如此赞美,“君醉我且归,明朝许来否?”可见一篇好文真是影响千古,也让无数诗人竞折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