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隐士都远藏深山是真的不愿意出仕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个医院好 http://www.znlvye.com/
咱们看楚汉争霸或者三国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白手起家的帝皇总是去深山老林里找寻自己的爱将。比如项羽去深山老林中找到了相父范增,又比如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出山或是刘邦等了数夜等来了郦食其的辅佐等等。为什么这些谋士都喜欢泡在深山里当隐士呢?躲得那么远是他们真的不愿意出仕吗?古代的隐士也有“真隐”和“假隐”之分。那些“真隐士”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顺应天意,无拘无束,洒脱自在。比如晚唐时期的“太上隐者”就是常年独隐深山,有一次被闯入深山的好事者发现了,追问是何人,“太上隐者”就直接回了一首小诗《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首小诗传神地描写出了“太上隐者”自然天真,随性而为的自在人生。真隐士所追求的都是远离世俗尘嚣,过着的都是宁静安逸的生活。而那些“假隐士”隐居深山,不过是他们的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虽然他们都住在山野,过着闲云野鹤的自在生活。并且大多数的隐士都是写过淡泊名利之类的诗词用以明志,表达自己绝对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的决心,但其实大多数的隐士都是有着很强烈的出仕意愿的。比如说秦汉时期大名鼎鼎的“商山四皓”就隐居在商山,而汉高祖刘邦仰慕他们的名声,曾多次去拜访他们,希望能请他们出山辅佐,但都是被拒绝。看到这里是不是以为他们不屑荣华富贵只是想隐居山中呢?其实不然。据史料记载,在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立的是长子刘盈(吕后的儿子)为太子。不料后来发现长子刘盈资质愚钝,才能平庸,而次子如意就显得出类拔萃、才思敏捷,于是就想废刘盈的太子之位而立次子为太子。而吕后感到危机后,四处寻求解决之道,后在张良的推荐下,寻到了商山四皓来辅助刘盈。刘备见此,就认为刘盈羽翼已丰,就不再想着废除太子之位了。而当刘邦问他们四人为什么会出山,毕竟自己曾多次求访都被拒绝,而他们答道:“陛下您轻慢我等隐士,因此我等又不愿屈辱出山。而太子仁厚,礼敬我等,自然愿意追随于太子了。”由此可见,这类“假隐士”不愿出仕的真正原因是一种清高文化和现实环境之间的矛盾。他们并非不愿意出仕为官,而是他们的要求相对较为苛刻导致他们的仕途坎坷。这些“假隐士”为何想要做官呢?其一是隐士大多是饱学之士,自然是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而在《论语·宪问》中记载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只能每天吃饱喝足,却无所事事,自己有才能却发挥不了,那就实在太难受了啊。儒家学说讲究的是学而致用,而发挥自己才能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做官,就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利去造福百姓了。其二是为了温饱问题,比如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学大家陶渊明就曾经几度为官和退隐。曾经陶渊明因为温饱问题出仕为官。然而波诡云谲的政治官场却容不下他,而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也不允许自己向世俗浮尘低头,不可以为五斗米而弯下腰。因此最终陶渊明厌倦的官宦生活,看透了官场黑暗,毅然辞去了彭泽县令之位,从此隐居不出。在文人的清高与现实环境之间,他选择了保留文人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后世有陆时雍的《诗镜总论》赞誉陶渊明:素而绚、卑而未始不高者,渊明也。那么这些“假隐士”为什么要隐居世外?这类“假隐士”多半是才华横溢,天资聪颖之辈,由此性格也是更为孤傲冷清。然而现实中能得到重用的却寥寥无几,因此很多隐士不愿“屈就”,就想出来“以隐为进”的想法。这些隐士虽都隐居深山,但都名声在外,希望能得到君王礼贤下士的待遇,被朝廷所重视,然后再出山出仕,这也说明了他们也是有着很强烈的出仕之心。也是因此,古代“假隐士”通常隐居在帝王侧终南山的原因之一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