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内心平静,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当世俗的声音侵入他的心灵,带着那份期待,和想去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的愿望,打开了现实那扇大门。可命运总会开玩笑,在经历了种种无奈之后,官场的深邃使他毅然决然的选择归隐田居,在幽静美好的田园生活中度过他的余生。你看,陶渊明,一个追求内心平静,不愿被外界的嘈杂牵着鼻子走的东晋大作家正在逐渐映入我们的眼帘……众所周知,因为他家旁边有五棵柳树,遂因此得名“五柳先生”。这称号也让后世的许多人记住了他。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担任高官。年少时他曾连遭两次变故,8岁时父亲去世,没几年,庶母也离开了他,他的母亲孟氏却对渊明之后的人生道路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孟氏的父亲孟嘉有着卓越的才能,一生襟怀淡泊,语言简默,很有度量,因而多次受到上级的夸赞与器重。所以自然而然的,陶渊明的母亲也是一个知书达理,受人尊重的女性。在父亲去世后,家境窘迫的情况下,母亲独自一人承担整个家庭的负担,将他与妹妹抚养长大,正所谓言传身教,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陶渊明,她把自己娘家的崇高的文化风尚发扬光大,竭尽全力去为他的未来增砖添瓦。陶渊明的后世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母亲对他的引导与点拨。每一个家庭,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也是儿女的上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也在渗透于孩子的成长中,良好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当中更加与众不同。陶渊明中年时遭了几次丧事,家庭负担非常重,为了自己能更好地走出阴霾,他就想着能找到一种独特的方式丰盈自己的生活,这时,也许只有书籍能够带他领略到别具一格的世界了吧!他开始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生活。物质世界虽匮乏,但通过博览群书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填满那部分缺失的空白,再好不过了。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陶渊明在汲取了众多知识后,思想也有了质的提升。闲暇之余,内心总有一种想走出去看看的感觉,他向往着那种呼风唤雨,指点江山的洒脱,也想痛痛快快地体验一把!于是,他走向了官场。可就在他出任彭泽县令时,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陶渊明平时就看不惯这种人,想要立刻起身去拜见。可县吏却对陶渊明说:“那是上面的人,你一定要穿的正式,有礼有节地去迎接一下。”陶渊明听后便答:“我不愿为了这样一个拥有小小官职的人,就向这些家伙低三下四。”说罢,便迅速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那个新鲜而短暂的县令官职。这次离去,就是他和官场的永久告别。这也就是闻名古今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清正廉洁,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是他的代名词。率真如陶渊明,性情中人形容他在合适不过了。在与人交往方面总是那么的老实。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坦诚直爽的人真是屈指可数呀!在那个权力争夺异常激烈的时代,性格耿直的他,终究难以理解灰暗环境下的处事方式,不愿意去攀权富贵卑躬屈膝,所以与现实社会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他恍然明白了,我不想将就于我的后半生,我要去找寻那个世外桃源!那个让我内心平静淡然的圣地!之后,恬淡的田园生活便悄然开启。可是,陶渊明归园后这一时期的生活只能用穷困潦倒来形容。他和百姓一起劳作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在他生命靠近尾端的日子里几乎因为粮食缺乏问题而生病。但即便如此,陶渊明拒绝权贵的馈赠。不受“嗟来之食”。很多的人或事物在剔除了嘈杂的声音之后,终将会回归平静。撇开世俗独自一人归隐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放弃了世俗肮脏的官场权利,得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虽然他失去了贤臣的称号,但他却获得了整个南山。我想即使他生活拮据,但获得心灵宁静的他仍然快乐而幸福。外在的环境固然会影响人的一生,但在某些事情上更多决定事态性质的是内在的修养与虔诚。时代在变化,生活方式也在更新,物质固然重要,但内心也需要我们慢慢地去经营,前途漫漫,知足常乐!作者:小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