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的形成具有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东晋政局的混乱黑暗让陶渊明的出仕之路变得十分艰难,官场的黑暗与腐败更是让陶渊明感到失望无比。陶渊明的归隐既有社会时代的推动,又是他依从本心的抉择。
一、社会动乱政权林立魏晋时期,政权林立、你攻我伐,各个小朝廷不断更替。公元年,司马邺被俘,西晋王朝灭亡。东晋王朝是西晋王朝旧臣不甘心朝廷灭亡的命运而拥护西晋王室皇族后裔建立起来的偏安于江南的小朝廷。
门阀士族们沉迷声色犬马,而在朝廷内部却吏治腐败,所以东晋的存国也不过百余年。东晋王朝虽然名义上仍旧是司马家的政权,但实际上东晋的政权平衡在帝王与几个士族大家之间。只要皇室不干涉世家的权利与权益,东晋的政治局面就处于这种微妙的平衡之中。
世族大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潜能,如若王室威胁到世族的地位,他们也有一定的能力去篡位夺权。东晋王朝实质上就是各大士族共同拥护的政权产物。
它在内部无法抑制大族世家的发展,无法阻止内部政权的循环叛乱;在外部无法抵挡强藩的威胁与压迫,更没有能力与北方政权为之一战。东晋王朝就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中发展延续着,直至衰败灭亡。这也是陶渊明这一生中所占时间的主要部分。
尽管东晋王朝并非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它也是文学与艺术大放异彩的一个时代。这种创作精神不仅表现在文学的创作领域,同时也表现在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与探求方面。
东晋时期,公元三六五年,陶渊明出生。他的曾祖父陶侃军功显著,外祖父为孟嘉,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士名流。按照这样来看,渊明的家境条件最初是不错的。但在陶渊明年幼之时,他的父亲便早早去世,自此他的家境也开始衰落,这也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走向。
二、门阀政治盛行与魏晋风流东晋的皇权政治极为特殊。由于皇权衰落,士族崛起壮大,一部分权力流到了世家大族的手中。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畸形政治。
东晋皇室立国于江南,因自身实力有限,需要借助为了躲避“永嘉之乱”而流亡的中原南迁士族以及南方本地世家士族的力量来作为建国的支撑。高门士族和东晋皇室共同分享统治权力,甚至掌握着一部分的军政权力。
门阀与皇帝之间既有君臣关系也有竞争关系。皇室与世家大族相互需要,互相支持,实现了权力与利益最大限度的稳定均衡。当时的百姓甚至称呼这种情形为:“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见当时士族大家的地位之高,并且有与皇室势均力敌的实力。
这种门阀政治现象一方面稳固了江南地区的政治局面,确保了司马家的皇权地位;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也阻碍了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一旦君主想要励精图治,士族与皇家之间必然会产生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因此皇权很难得到发展。
这对于寒门出身且家境衰败的陶渊明而言也让他的仕宦之路很难顺畅。陶渊明曾说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由此可见,陶渊明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和政治理想的人,他是想要在仕途上做出一番功绩的。他第一次出仕是在他二十九岁的时候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直接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持生活,陶渊明担负起振兴家族的重任入仕为官并且怀抱一腔热血走向了他的仕途之路。
出任州祭酒之后不久,陶渊明便认为自己不堪此吏职而辞官离去。或许是官场的拘束又或是政治的混乱让他发现出仕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般自如,这似乎违背了他本心的期愿。
在之后数次的出仕与归隐中,他更加清晰的意识到这一点,在第五次任终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后终于对官宦生活感到彻底厌倦,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之路。